我要投稿 | 我要留言

润物细无声

2009-07-26 13:48:23 作者:张贵钦 责任编辑: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

 昨晚下了一场雨。没有电闪雷轰鸣,未闻雨滴芭蕉声,平静得像没下过雨一样。只是窗台外摆放的几盆紫红相间的甘兰,好似得到魔力,一片片绿中带红的叶子铆足了劲,久旱后病恹恹的感觉荡然无存。这蒙蒙细雨竟有如此法力,不禁勾起我的联想。
那是一次试卷讲评课。课前,我扫视了一下教室,同学们纷纷拿出了试卷。只有小林同学头枕在手臂上,眼睛瞟着同桌的试卷,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两天前,我已把批改好并打上总分的试卷发还给每位同学,要求对试卷中的错误予以订正,写上考后反思,并约定今天集体讲评。难道小林忘了?我有必要了解一下。下课后,我到办公室拿出一份空白试卷送给小林,微笑着对他说:“听懂了吗?”小林点点头。我又说:“那好,你把这份空白卷再做一次,明天交给我,好吗?”小林站了起来,双手接过试卷。
第二天,小林交上了试卷。我一看,整个卷面工整极了,答案基本正确,与平时他的作业判若两人。我鼓励了他一番,接着问:“昨天试卷讲评时你未拿出试卷是忘了吗?”他摇摇头。“那是因为分数低?”(满分150分的试卷他只考了80分)他点点头。一份打着不及格分数的试卷竟让小林羞愧得不敢示人,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这不由得让我产生了改进以前惯用的阅卷方式的念头:只批改不总分。在试卷上将不正确的地方做上标记,然后将附有详细评分细则的答案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让学生自纠、自改,然后,老师加以督促,对共性问题集体评讲,个性问题个别辅导。如此没有了分数的压力,没有了低分的尴尬,我发现平时几个学困生高兴地拿着试卷比对评分标准给自己当起小老师来,也乐于向其他同学请教。
没打总分的试卷成了同学们研讨的课题,成了学习知识的供给站。让学生收获知识而不是收获分数,这才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
有一次晚自习,照例我到班上去巡视一番。走到小杰同学的身边,发现他不是在看教科书或辅导资料,而是在往一张4×4的幻方上填写数字,他全神贯注,丝毫没有觉察到我的到来,同桌向他“示警”,他才抬起头,看到了我,脸一红,赶忙收起了他的作业。当时,我没批评他,走开了。
对小杰的举动是批评还是支持?我私下问自己。就他自习课“不务正业”该批评,就他对数学的爱好该支持。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前苏联一位姓特卡琴柯的优秀数学教师,他教的学生中就没有不及格的,这位老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善于合理地组织学生阅读,让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撞击出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鉴于此,我应该保护小杰的学习兴趣,但也要加以引导。
第二天,我把小杰请进了办公室,拉了一把椅子让他坐下。小杰像似犯了错误似的低着头,看来他是作好了挨批的准备。为了打破僵局,我拿出一种叫“九连环”的玩具问他会玩吗,他点了点头。我又问:“如果我们把从剑形框架上脱下一个环叫做一个基本动作,那你知道使九个环从剑形框架上脱离需做多少个基本动作?”他摇摇头,我引导说,他昨晚所填的幻方和现在所见的九连环都是我们祖先发明的寓数学于娱乐的珍品,幻方最早出现在夏禹时代,数学家欧拉、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对它很感兴趣。九连环在我国民间流传极广,数学家卡丹、格罗斯给出了完美的解答。对这些游戏感兴趣是件好事,但不能追求那些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有时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希望他能象那些科学家一样能破解某些游戏的数学之谜。但,这需要扎实的知识功底,在完成学业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去探索游戏的奥秘,我是支持的。最后我把一本《图形与逻辑的故事》送给了他。  
不是批评而是支持,小杰的脸上泛起了笑容,他高兴地接过我的书,临行前还向我鞠了一个躬。
在数学兴趣小组里,我时常见到小杰的身影,还不时地问我一些超出大纲的问题。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兴趣如同窗外的几钵甘兰,需要教师化着蒙蒙细雨对其滋润,这是教师的职责所系。

相关文章

  • 暂无内容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