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我要留言

2009年高考数学试题解析

2013-03-27 08:43:56 责任编辑: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

 
湖北省教研室   周远方
湖北省大冶市第一中学   余锦银 435100
邮箱:yujinyinchina@163.com小灵通:18986590852   
高考命题虽说千变万化,但只要认真研究考纲和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及其变化趋势,找出相应的一些规律,我们就可以大胆地猜想高考解答题命题的一些思路和趋势,提高我们复习备考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少做无用功。对待高考,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在大胆预测的同时,更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多做一些简单的综合练习,巩固学生三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2009年高考已经结束,笔者认真研读了全国及各地共39套高考试题,特别是其中的数列题,旨在从整体上把握全国高考数列题的命题特点,若能对广大读者今后的高考数列备考有所启示,则是笔者最大的荣幸!
一、新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要求
1.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
旧教材中,本章有五小节和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即:3.1数列,3.2等差数列,3.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3.4等比数列,3.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研究性学习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而新教材中,本章有三小节,即:12.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12.2等差数列,12.3等比数列。
在新教材中,本章内容按照“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情况的顺序展开,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大量实例,给出数列的实际背景,使学生了解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进而建立起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种数列模型,并探索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研究了这两种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
2新课标大纲与旧大纲区别
1)对于数列的概念,旧大纲要求是理解,新课标大纲要求是了解,降低了要求,同时新课标大纲明确提出要通过实例来了解数列的概念。
2)旧大纲对数列通项公式的要求单独提出来,突出了通项公式在数列表示方法中的重要地位,而新课标大纲把数列的通项公式归为几种简单表示方法中的其中一种,与列表表示、图象表示放在同等的地位。
3)新课标大纲要求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旨在说明很多数列问题可以用函数的思想方法解决。
4)新课标大纲在等差、等比数知识的应用方面,更加强调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等差、等比关系。在知识的应用方面,旧大纲要求能用等差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新课标大纲则要求解决相应的问题,在知识的应用方面,新课标除了加强外,应用问题的难度并没有做出具体明确的限制。
5)新课标大纲对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明确提出来,要求学生去体会它们的关系。
3.对未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地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数列教学的规定和《数学科考试说明》对数列考试的规定是一致的.
教学与考试的内容:
数列.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教学目标与考试要求: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对已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地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列教学的规定和《数学(理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对数列考试的规定表述上不尽相同.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数列教学的规定: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①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
    ③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④体会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关系.
数学(理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对数列考试的规定: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
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 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③ 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④ 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新课程的省份有山东、海南、宁夏、广东、江苏、天津、福建、辽宁、安徽、浙江。
二、考查方式与命题特点
1.考查方式.
09年全国及各地共39套高考数学试题中,考查数列方面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考查的知识点有: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数列的递推关系,以及等差、等比数列的交汇,数列与极限、曲线、导数、不等式、数学归纳法、二项式定理等知识的交汇.分值在4~23分,大多数试卷的分值在16~19分.详细情况如下表:

卷别
科别
题型
题序
分值
主要考查的知识点
全国卷
填空题
14
5+12=17
等差数列,前n项和
解答题
20
数列的递推关系,求数列前n项和
选择题
14
5+10=15
等差数列,前n项和(同理14)
解答题
17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的递推关系,前n项和
全国卷
填空题
14
5+12=17
等差数列,前n项和
解答题
19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和
填空题
13
5+10=15
等比数列,前n项和
解答题
17
等差数列,前n项和
海南、宁夏
选择题
7
5+5=10
等比数列,前n项和
填空题
16
等差数列,前n项和
选择题
8
5+5=10
等差数列,前n项和
填空题
15
等比数列,前n项和
浙江卷
填空题
11
4+0=4
等比数列,前n项和
填空题
11、16
4+4=8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数列(同理14);与类比推理结合
四川卷
解答题
22
14
数列的递推关系,通项,数列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选择题
3
5+14=19
等差、等比综合
解答题
22
数列的递推关系,通项,数列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山东卷
解答题
20
12
数列的递推关系,等差、等比数列,数列不等式证明
填空题
13
4+12=16
等差数列基本量
解答题
20
数列的递推关系,等比数列,错位相减法
安徽卷
选择题
5
5+13=18
等差数列,前n项和
解答题
21
数列递推关系,数列不等式证明,数列不等式恒成立
选择题
5
5+12=17
等差数列,通项
解答题
19
数列递推关系,数列不等式证明
北京卷
选择题
14
5+13=18
周期数列
解答题
20
数列与集合、不等式的综合题
选择题
10
5+13=18
简单的递推数列以及数列的求和问题
解答题
20
数列的概念、数列的基本性质,数列与不等式综合
福建卷
选择题
3
5+4=9
等差数列,数列的和
填空题
15
数列递推关系,项数
解答题
17
12
等比数列通项,等差数列前n项和
广东卷
选择题
4
5+14=19
等差数列
解答题
21
解析几何语言给出数列,数列不等式的导数证明
选择题
5
5+14=19
等比数列
解答题
20
解析几何语言给出数列,数列不等式的求解
湖北卷
选择题
6、10
5+5+13=23
数列极限,数列通项
解答题
19
数列递推关系,等差数列证明,错位相减法,先猜后证
选择题
9、10
5+5+12=22
数列概念,数列通项
解答题
19
等差数列通项,分段数列求和
湖南卷
填空题
15
5+13=18
等差数列
解答题
21
数列与绝对值不等式综合,开放题
选择题
3
5+13=18
等差数列,前n项和
解答题
21
数列与绝对值不等式综合,开放题
江苏卷
文理
填空题
14
5+14=19
等比数列通项
解答题
17
等差数列的通项、求和
江西卷
选择题
8
5+14=19
与三角综合的周期数列求和
解答题
22
求递推数列数列通项,数列不等式恒成立
选择题
8
5+12=17
等差数列,前n项和
解答题
21
分段数列求和,错位相减法求和
辽宁卷
选择题
6
5+5=10
等比数列,前n项和
填空题
14
等差数列,前n项和
选择题
3
5+10=15
等差数列
解答题
17
等差、等比数列综合,数列前n项和
陕西卷
选择题
13
4+12=16
等差数列、极限
解答题
22
数列单调性,数列不等式
选择题
13
4+12=16
等差数列
解答题
21
等比数列的证明,求递推数列通项公式
上海卷
填空题
12
4+18=22
等差数列与三角综合
解答题
23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综合开放题
选择题
13
4+18=22
等差数列与三角综合
解答题
23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综合开放题
天津卷
填空题
6
5+14=19
等比中项与均值不等式交汇
解答题
22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解答题
20
12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重庆卷
填空题
14
5+12=17
等比数列通项
解答题
21
等差、等比数列综合题,数列不等式证明
选择题
5
5+12=17
等差数列,前n项和
解答题
21
数列递推关系,数列前n项和的不等式证明

2.命题特点.
数列既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从09年全国及各地共39套高考数学试题可以看出,今年在数列方面的的试题,重视考查的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重视数列内部综合以及数列与其它知识的交汇.在数列的表达上,重视用递推关系表示数列,尝试用曲线和导数表示数列,重视数列的各种表示法的相互转化.在思维与能力方面,既重视合情推理,又重视逻辑推理,还重视对运算能力的考查;在思想与方法方面,重视模型的思想,转化的思想。
09高考数列题一改往年的将数列结合不等式放缩法问题作为押轴题的命题模式,回避了技巧性很强的放缩法,也回避了绝大多数学生都无法动手的递推数列。具有让考生和一线教师重视教材和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重视两纲的导向作用。也可看出命题人在有意识降低难度和求变的良苦用心。
(1)数列题前置,难度降低
在往年高考试题中,数列多与函数、导数、不等式等知识相结合作为高考的“压轴题”出现,难度较大.今年的高考很多省份的数列题都淡出“压轴题”,主要考查了三个方面:(1)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算;(2)求简单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数列求和问题;(3)数列与函数以及简单不等式相结合.除了上海卷、四川卷、湖南卷、重庆卷四地文理试卷都以数列不等式作最后一道压轴题外,还有天津卷、陕西卷、江西卷、广东卷、安徽卷五地理科试卷以数列不等式作最后一道压轴题,其余各地试卷文理科数列题都不在压轴题位置,甚至海南、宁夏卷、浙江卷、福建卷(理)、辽宁卷(理)没有数列解答题。即使以数列题作最后一道压轴题,其难度、技巧性也低于往年。这种将数列题前置的做法体现了命题人在有意识降低难度和求变的良苦用心。
例1.(全国卷Ⅰ理科,20.)在数列中,
 (I)设,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II)求数列的前项和
解析:(I)由已知有
 利用累差迭加即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
(II)由(I)知 ,
=
,又是一个典型的错位相减法模型,
易得  =
例2. (全国卷Ⅰ文科,17.)设等差数列{ }的前项和为,公比是正数的等比数列{ }的前项和为,已知的通项公式.
解析:回归基本量思想,设的公差为,数列的公比为,由方程思想得:
解得
点评:全国Ⅰ卷数列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文科数列题前移至解答题的第一题位置,考查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项和,属基础题。理科数列题虽仍属倒数第三题,但其难度不大,第(I)问提示优先研究,则题设中复杂的递推数列“不攻自破”,第(II)问由递进式设问方式结合课本错位相减法也很容易算出结果。今年用递推关系给出的数列题,一般都使用递进式设问方式来降低难度。
(2)回归课本,重视三基
课本不仅仅是内容及符号上的统一,而且是定义、定理、公式等叙述上的规范,同时很多高考试题在教材中都有原型,有的试题直接取材于教材,有的试题是由课本概念、例题、习题的改变而成,有的试题是教材中的几道题目、几种方法的串联、并联、综合与拓展,少量难题也是按课本内容设计的,不过在综合性、灵活性上提出较高要求。今年的数列高考题,不仅有大量的选填题直接考查课本中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而且有大量的解答题也是直接考查课本中的基本量思想、错位相减法、邻差法(笔者将“写出相邻两个递推关系,再作差运算”的方法称为“邻差法”,源于课本公式)。如理科的湖北卷19、全国Ⅰ卷20、天津卷22等都直接考查了错位相减法,全国Ⅱ卷14、山东卷20、湖北卷19、四川卷22等都直接考查了邻差法。
3.(安徽文科卷,19)已知数列{ } 的前n项和,数列{ }的前n项和
1)求数列{ }与{ }的通项公式;
2)设,证明:当且仅当n≥3时,<
解析:当时,
时,
也适合上式,
时,,∴
时,,∴
∴数列是以1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2)由(1)知,∴
时, 2,当时,
时,,因此,当且仅当n≥3时,<
点评:由可求出,这是课本中求数列通项的常用方法之一,在求出后,进而得到,接下来用作差(商)比较法来比较大小,这也是课本中比较大小或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
例4.(全国卷Ⅰ,14)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 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小题考查等差数列的性质、前项和,均为课本基础知识。 是等差数列,由 ,得,。
5.(广东卷,4)已知等比数列满足,且,则当时,
A.        B.        C.        D.
解析:由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及已知条件:得,,则,  ,选C.             
例6.(江苏卷,17)设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为其前项和,满足。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项和; 网
(2)试求所有的正整数,使得为数列中的项。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求和、基本量思想等课本基础知识:两个等量关系就可以建立两个凤凰娱乐基本量的方程,解出了基本量,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1)设公差为,则,由性质得,因为,所以 ,即,又由得,解得, ,
(2)因为为数列中的项,
故为整数,又由(1)知:为奇数,所以
经检验,符合题意的正整数只有。
(3)回避特殊技巧,回归通性通法
在往年的数列不等式压轴题中,往往都涉及到技巧性很强的放缩法,有的试题难度达到全国数学联赛一试最后一题的难度。而今年的数列不等式证明题主要考查课本中考生熟悉的作差比较法、数学归纳法、二项式定理法、导数法,特别是数学归纳法。
7.(湖北卷,19)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n为正整数)。
Ⅰ)令,求证数列是等差数列,并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令,试比较与的大小,并予以证明。
解析:(I)对已知条件:使用邻差法,得:
 , 又数列是首项和公差均为1的等差数列.
 于是 .
(II)由(I)得,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相应项之积,所以由错位相减法算得: 。再由作差比较法得:
于是确定的大小关系等价于比较的大小
 w.w.w.k.s.5.u.c.o.m                 
可猜想当下面再用数学归纳法或二项式定理法证明猜想成立即可。
例8.(广东卷,21.)已知曲线.从点向曲线引斜率为的切线,切点为.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证明:.
解析:(1)本题是用解析几何语言来表达数列,使用直译法即可。设直线:,联立得,则,∴(舍去)
,即,
(2)证明:左边不等式可使用放缩法来证明:
右边不等式若注意到,则可构造函数,用导数法证明:,令,得,给定区间,则有,则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即在恒成立,又,则有,即。
(4)注重运算能力的考查
往年的数列高考题,一般都是文科考思维量不大而运算量较大的错位相减法,理科考查思维量较大而运算量不大的递推数列,而今年不仅文科考错位相减法,而且理科也考错位相减法。今年还有一些试题考查了有一定运算量的基本量法,以及一些既可以使用基本量死算,又可以巧用性质避免复杂运算的试题。
9.(安徽卷,5)已知为等差数列, ++=105 =99,以表示的前项和,则使得达到最大值的是
A)21      (B)20     (C)19    (D) 18
解析:由 ++=105得即,由 =99得即  ,∴,,由得,选B。
点评:本题也可以不使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而使用运算量较大的基本量思想求出首项、公差,这就是算法与算理的选择。本题还可在求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后,使用配方法或图像法求解。不同的考生使用不同的求解方法,体现不同的思维水平和不同的运算能力。
(5)重视交汇
数列常与其他知识整合,其中包括数列与函数(导数)、方程(曲线)、不等式、三角函数、几何等知识的交汇。由于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因此,数列与函数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近几年常见在数列试题中置入函数背景,或者将数列问题与函数问题结合起来命题.在今年的考题中,数列内容与不等式内容相结合进行命题,仍是考查数列问题的主要形式,有时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这类问题通常是估计通项、数列不等式恒成立等参数的范围问题、受等比数列“控制”的和式不等式的证明问题.
10.(山东卷,20)等比数列{ }的前n项和为, 已知对任意的,点,均在函数且均为常数)的图像上.
1)求r的值;
11)当b=2时,记,
证明:对任意的  ,不等式成立。
解析:因为对任意的 ,点,均在函数且均为常数的图像上,所以得,由邻差法可知:当时, ,当时, ,又因为{ }为等比数列,所以 ,公比为 ,
2)当b=2时, ,   
,所以
下面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成立.
点评:本题综合了指数函数图像、对数函数、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以及已知求的基本模型,并与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以及用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交汇。
三、亮点扫描  
1.重视先猜后证
在数学解题中,不但要运用逻辑进行分析,而且还应在分析问题结构特征、洞察问题实质同时,运用数学直觉猜想活跃思维。直觉猜想是一种合情推理,属于综合程度较高的带有一定直觉性的高级认识过程,波利亚说过:“在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您必须猜想这个定理证明的主导思想”。数学猜想是证明的前提,但由于猜想是一种跳跃的思维,是在逻辑依据不充分的前提下做出判断,因而对猜想的结果还需要严格证明。波利亚还指出:“先猜后证——这是大多数的发现之道”,“预见结论、途径便可以有的放矢”,先猜后证的关键是猜想。从最近几年的高考题可以看出:高考对猜想能力的考查日趋加深,考查的形式也是多样的。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猜想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培养的必要性。
11.(陕西卷,22)已知数列满足, .
1)猜想数列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2)略。
解析:(1)由
猜想:数列是递减数列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猜想正确即可。
1)当n=1时,已证命题成立    (2)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即
易知,那么
             =
也就是说,当n=k+1时命题也成立,结合(1)和(2)知,命题成立
点评:本题及上面的“湖北卷,19,第Ⅱ问”都属于归纳性猜想,归纳性猜想往往从特例或特殊值出发,通过观察对比,洞察特例的共性特征,猜想一般结论和规律,最后证明猜想的正确性。这样就将一道没有明确目标的解答题转化成了方向明确的证明题了,如下面北京卷第14题递推数列周期的发现;另一方面,通过特值命题解决思路和方法的启发,可寻求原命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如数学归纳法第二步传递性的证明常常能从第一步初始值命题的证明中得到启发.数学家波利亚告诉我们“在证明一个数学问题之前,你先得猜想这个问题的内容;在你完全作出详细证明之前,你先得猜想证明的思路”,这就是他解题时的“绝招”。
 2.融入数学史料。创设渗透数学史料的问题背景,可彰显数学文化。
例12.(湖北卷,10.)古希腊人常用小石子在沙滩上摆成各种性状来研究数,例如:w.w.w.k.s.5.u.c.o.m   
他们研究过图1中的1,3,6,10,…,由于这些数能够表示成三角形,将其称为三角形数;类似地,称图2中的1,4,9,16…这样的数成为正方形数。下列数中及时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的是
A.289                B.1024             C.1225               D.1378
解析:由图形可得三角形数构成的数列通项,同理可得正方形数构成的数列通项,则由可排除A、D,又由知必为奇数,故选C.
点评:这是湖北卷文理科相同的第10题,以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的多变形数为素材,考查学生的“数感”,同时让考生在多彩的试题背景中体验数学的人文精神。下例的试题背景是13世纪初,欧洲最好的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发现的著名的斐波拉契数列。
例13.(福建卷,15.)五位同学围成一圈依序循环报数,规定:
第一位同学首次报出的数为1,第二位同学首次报出的数也为1,之后每位同学所报出的数都是前两位同学所报出的数之和;
若报出的数为3的倍数,则报该数的同学需拍手一次
已知甲同学第一个报数,当五位同学依序循环报到第100个数时,甲同学拍手的总次数为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可设第次报数,第次报数,第次报数分别为,,,所以有,又由此可得在报到第100个数时,甲同学拍手5次。
3.问题情境和设问方式丰富多彩 
问题情境和设问方式的创新与多变,向来是高考试题中最为亮丽的风景线。这类问题着重考查考生观察特征、发现本质,类比转化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今年高考数列题的问题情境和设问方式丰富多彩,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探求规律,注重转化,合理设计解题方案,最后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来求解。
问题情境丰富多彩。今年高考试题中,数列的表述形式丰富多彩,除了常见的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递推数列外,还出现了周期数列、分段数列、曲线切线和导数表示数列。
14.(北京卷,14)已知数列满足:则 ________ =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周期数列等基础知识.依题意,得, . ∴应填1,0.
15.(湖北卷,15.)已知数列满足:(m为正整数),若,则m所有可能的取值为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段数列的处理方法,可类比分段函数来处理.(1)若为偶数,则为偶, 故
①当仍为偶数时,  
②当为奇数时,,故得m=4。
2)若为奇数,则为偶数,故必为偶数
,所以 =1可得m=5
例16.(陕西卷,16)设曲线在点(1,1)处的切线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为 ,令,则的值为                
解析:本题借助曲线来表述数列,其处理方法就是根据数列的形成过程来求出数列的通项。
设问方式丰富多彩。数学高考题有的只有一个设问、有的有多个设问。一个设问情况下,通常有以下几种设问方式: “是、或、且、非”式(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类比推广”式(考查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 “是否”式(考查学生的探索能力)、 “开放”式(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高考把关题往往采取“分步设问、分散难点、渐次递进”的方式,有多个设问,从几个设问之间的层次关系的角度,主要分为并列是设问方式、递进式设问方式和开放是设问方式。当然,对于每一个设问,仍有可能是上面的几种形式。
例17.(上海23)已知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1)       若,是否存在,使说明理由;  
(2)       找出所有数列和,使对一切, ,并说明理由;
(3)       若试确定所有的,使数列中存在某个连续项的和是数列中的一项,请证明。
解析:(1)直接研究通项,由, 整理后,可得,为整数,不存在,使等式成立。
2)回归定义和基本量,设,若,对都成立,且为等比数列,则,对都成立,即,
 ,对都成立,
      i)若,。
      ii)若,则
       综上所述,,使对一切,。 
 (3),设则
       ,,  
      
       由二项展开式可得整数,使得,
       存在整数满足要求。
故当且仅当,命题成立。
点评:开放性试题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本题三问都是条件开放试题.需要考生探索使结论成立的条件。
18.(四川22)设数列的前项和为,对任意的正整数,都有成立,记。
I)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II)记,设数列的前项和为,求证:对任意正整数都有;
III)设数列的前项和为。已知正实数满足:对任意正整数恒成立,求的最小值。
解析:(Ⅰ)用邻差法可求出:,。
Ⅱ)由(Ⅰ)知,代入整理得:
 又,当
              
Ⅲ)由(Ⅰ)知
一方面,已知恒成立,取n为大于1的奇数时,设
    
     >
对一切大于1的奇数n恒成立
只对满足的正奇数n成立,矛盾。
另一方面,当时,对一切的正整数n都有
事实上,对任意的正整数k,有
 
n为偶数时,设
<
n为奇数时,设
<
对一切的正整数n,都有
综上所述,正实数的最小值为4。
点评:本题(II)与(I)、(III)与(I)都属于递进式设问方式,(II)与(III)属于并列式设问方式上面例6也是递进式设问方式。另外,本题第(II)问证明的数列不等式需使用技巧性很强的放缩法,其实若使用高观点来思考,就可知任何高考数列题都应该受课本等差、等比数列“控制”,因此右边的常数应该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有关,于是问题就转化为两个数列间的通项放缩。本题第(II)问属于探索性猜想,先取n为特殊值:“大于1的奇数”,探索出:,故的最小值为4,再证明此时命题对一切的正整数n都成立。
 “递进式”设问方式是指题目中有两个以上的小问,所问的内容依次深入,问题的难度依次增加,前后问间彼此衔接,并层层推进,前一问解答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下一问的解答,这就是“递进式”题型。每年高考压轴题一般都是这种设问方式。对于递进式设问方式设置的问题,正因为前一问往往是后一问的铺垫,所以后一问也往往需要借助前一问的结论作答,即借步作答。
并列式”设问方式是指题中的各个小问的解答各自独立,彼此并列,互不包含,互不影响,前一问做错了,不影响对后一问的正确解答,这就是“并列式”题型。每年高考压轴题中,只有对数学对象进行某方面深挖掘的特难问题,高考命题专家才将它分解成几个较低难度的问题,以“递进式”设问方式排序;对同一个数学对象,从多个方面并列发问的问题,往往都不至于太难,因而也无需分解,只需将他们并列设问,由易到难排序。由于都是分步给分,故前一问不会时,可跳步作答后继问题,前一问答错也不会对后面产生任何影响。每年高考压轴题除了“递进式”设问方式一般都是“并列式”设问方式。
四、复习建议
通过对今年与数列有关的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在数列专题的复习中,应该重视课本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的复习和基本能力特别是运算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重视数列与函数、不等式等内容的交汇.同时,由于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考查的重点,很多既非等差又非等比的数列问题大多是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问题来处理,因此,掌握好课本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这两个数列基本模型是搞好数列复习的关键.
1.重视课本、强化“三基”,夯实基础
所谓“三基”就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每年高考都有不少数列题源于课本,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课本知识的落实,要切实抓好双基,才能保证高考的基本分。尤其是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真正回归到课本中去,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复习内容和练习。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进行深入地理解、应用。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熟悉各章知识与数列的交汇。
19.(海南卷,7)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且4,2,成等差数列。若 =1,则 =
A)7 (B)8   (3)15 (4)16
解析:本题只要掌握课本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就可求解。 4,2,成等差数列, ,选C.
2.加强运算能力的培养
教师复习时都注重解题思路的分析,而忽视正确、合理的运算能力的培养,今年高考中的数列试题难度有所下降,但计算量比较大,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运算能力薄弱正是学生的致命弱点,这次考试把这个问题突出了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切实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20.(海南卷,16)等差数列{ }前n项和为。已知 +-=0 =38,则m=_______
解析:本题虽没有错位相减法的运算量,但要又准又快地求解,必需一定得运算能力,由 +-=0得到。
3.注重减少运算量的技巧
   数列问题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年来都是高考所要考查的重点.因此能否准确而快速解答它成为高考成败的一个关键,在处理时用基本量法,虽然思路易懂,但有运算量较大,费时费力.因此在熟悉回归定义和基本量的基础上,还应帮助学生巧用性质和图像,以减少运算量。
例21.(辽宁14)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且则                
解析:
=
4.注重通性通法,回避技巧性强的巧法
教师在复习备考中虽然也都强调了通性通法的重要性,但对于特殊技巧与方法却常常在不经意中花费太多时间。结果在大量的训练中对通性通法的总结与归纳远远达不到要求,却在特殊技巧与方法上强调得太多,无形中给教师和学生都增加了不少“令人烦恼”却不一定有益的负担。
22.(安徽卷,21)首项为正数的数列满足      
I)证明:若为奇数,则对一切都是奇数;
II)若对一切都有,求的取值范围.
解:本小题主要考查数列、数学归纳法和不等式的有关知识,考查推理论证、抽象概括、运算求解和探究能力,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审慎思维的习惯和一定的数学视野。本小题满分13分。
解析:(I)已知是奇数,假设是奇数,其中为正整数,
则由递推关系得是奇数。w.w.w.k.s.5.u.c.o.m        
根据数学归纳法,对任何,都是奇数。
II)由知,当且仅当或。
另一方面,若则;若,则
根据数学归纳法,
综合所述,对一切都有的充要条件是或。
5.注意数列与其它知识的交汇,用好化归等数学思想
在高考“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设计问题”思想的指导下,对数列知识的考查基本上都是与其它各分支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出题,突出了知识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体现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复习数列时应注意知识的综合,重视方法训练.
 
参考资料:
[1] 余锦银.先猜后证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数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10期,《中学数学教与学》2008年第3期.
[2] 余锦银.由一道2007年高考压轴题引发的思考,《中学数学》2007年第9期.
[3] 彭树成、郭慧清.2009年高考数学试题解析,《中国数学教育》2008年第7~8期.

相关文章

  • 暂无内容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