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我要留言

语文课堂应该与社会热点接轨

2013-03-27 08:46:57 责任编辑: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

 

语文课堂应该与社会热点接轨
湖北省凤凰娱乐官网_www.ph158.net 刘念波 435100
 
语文课堂与生活脱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状,单从学生的作文就可以强烈地体会到。目前绝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都缺乏现实生活的气息,基本上没有新颖、准确、时效性强的材料,所以往往只能利用所谓“优秀作文”“创新作文”来裁剪、拼贴,或者转入对过去往事的“流水式”记叙,甚至干脆向壁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事件,总之,学生的作文几乎是与现实生活绝缘的。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学生在语文课上很少能够接触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对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往往缺乏关注,即使是有些兴趣去了解,也难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往往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地步,完全凭借自己一时的兴趣。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重视。
实际上,对时事缺乏关注必然会导致学生无法对现实作出及时深入的思考,而思考的缺乏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民族的素质提高乃至文化的传承发扬更是灾难性的,这决非危言耸听。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阅读、写作、思考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三种能力,这三种训练应该贯穿其终身,从而形成一种生活习惯,而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又是我们下一代未来的生活习惯,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很遗憾,目前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视,相反我们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了字、词、句、篇的辨析、诵读、理解、识记方面,将与生活紧密相联的语文课变成了对所谓“考点”的肢解和巩固上,并试图把学生培养成“庖丁”那样的技艺娴熟者,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悲哀。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现状与我们语文教师自身惰于思考是直接相关的。
实上,在长期的应试制度下,大部分教师都养成了利用《教学参考书》和
《优秀教案》来代替自己思考、备课的不良习惯,于是大部分教师都没有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又由于很多语文教师根本不具备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对生活中的热点现象和突发事件往往不具备敏锐的直觉和迅捷的判断,这种独立思考习惯的欠缺除了影响到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和个人潜能的开掘之外,长此以往,又势必将自己的思维惰性强加给学生,从而限制学生的思维的拓展和深化,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青春活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教给学生的不是“真生活”和“活思想”,而是“死知识”。
可以说,功利化的“分数至上”理念,热衷于考试的培养模式,导致目前的
语文课堂基本上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窘境。据《南方周末》2009430日的文章《说理教育从小学开始》(作者徐贲教授)介绍,美国学生的“说理评估”能力需要至少12年的时间来培养,这是对未来一代的长远培养和塑造,体现出美国教育工作者的眼光和常识。而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下,单一的考试制度扼杀了孩子们的生活热情,浇灭了零星的思想火花。在平时的学习考试外,孩子们也无内容可读。课本被肢解、割裂,内容分析被代替、包办,学生接触不到课外的“活水”,长期与现实隔绝,无法关注鲜活、丰富、时兴的材料。于是,长期和生活隔绝必然导致长期和思考绝缘。语文教师自身都不关注生活中的热点,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敏锐的思维直觉,遑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没有良好的阅读、思考和写作习惯,自然就无法对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写作出具体的指导。
去年江西省高考卷的作文是就“圆明园兽首拍卖”写一篇议论文,结果这引起了很多考生、家长甚至是教师的质疑,大部分人都认为让学生来了解这样的实事是对学生的苛求,理由是学生学习太紧张了,不应该在这些问题上“浪费精力”。听到这种说法,我觉得很悲哀。如果说学生和家长囿于短视和功利而不能认识关注实事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的教师也持这种论调实在是教育的偏差和退步。在这样的信息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热诚关注和理性思考,这些本身就是未来建设者的必备素质,我们广大教师难道能够无动于衷吗?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常一定要与生活接轨,让真实的社会生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对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当然,学生在紧张忙碌的学习中是难以找到接触生活的有效途径的,语文课也不可能上成社会实践课,那么,只能是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筛选、判断后将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事件提供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去思考、辨析,并逐步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于是,教师对自己学科的最新理论、成就要有所涉猎,知识要更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向书籍报刊学习。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在课外时间内通过阅读、思考来完成知识的吐故纳新,不能汲取最新、最前沿的理论成果,那么他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就很难保证是新颖、独到的。教师对知识要经过过滤、筛选、整合后将精华部分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突破课本教材的局限,利用自身的优势,尽可能地打开他们的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将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入语文课堂。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甚至是受益终身的。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相当有眼光的,对于目前把语文课当作考试课来上的的语文教育来说,真是一种纠偏和矫正,这需要更多的语文教师的重视和参与。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读报、演讲、时事辩论、影视博览、社会文化探究等形式来和生活接轨。
 
本文发表于(湖北教育

上一篇:高三测试的常见误区及其高效训练原则  下一篇: 2010年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成绩

相关文章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