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我要留言

由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与探究

2013-03-27 08:43:56 责任编辑: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

 

  湖北省大冶市第一中学   余锦银 435100
   邮箱:yujinyinchina@163.com 小灵通:0714-6389828
试题:过抛物线的对称轴上一点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M、N两点,自M、N向直线作垂线,垂足分别为、。
(Ⅰ)当时,求证:⊥;(Ⅱ)(略)
这是2009年湖北高考文理卷共同的第20题(文科题目有图,理科没图),这道解析几何解答题以抛物线为载体,以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为依托,以课本复习参考题为起点,以直角梯形的性质为落脚点,将数形有机整合,融为一体,于动态中产生静态的结论,让考生在动静结合之中展现理性思维过程及思维品质。这道解析几何证明题具有深入探究的价值:题目不难,很便于进行一题多解探究和深入本质的拓展延伸,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本文就以该题为载体,做些探究,以供同仁参考。
1.一题多解
证法一(纯平面几何法):由抛物线的定义得:
 
当时,点即为抛物线的焦点,为其准线,如图可设准线l与x的交点为,则
即,,故。
证法二(纯向量法):如图,设∠MAx=θ,则
证法三(三角法):如图,设∠MAx=θ,则AM cosθ+ =,即
AM cosθ+p= AM,
∴AM=  ,同理AN=。
=AMsinθ=,=,∴
 
 
证法四(讨论斜率法):(1)当直线MN⊥x轴时,则有M(,p),N(,-p),M1(- ,p),
N1( ,-p),∵,∴AM1⊥AN1
(2)当直线MN不与x轴垂直时,可设直线MN的方程为y=k(x- ),(k≠0),M(x1,y1),N(x2,y2),则有M1(- ,y1),N1( ,y2),由,消去x可得:
ky2-2py-kp2=0, 从而y1y2=-p2
∵故垂直
(避免讨论斜率的坐标法):依题意,可设直线MN的方程为,则有
由消去x可得  
从而有                         
于是        
又由,可得           
(Ⅰ)如图,当时,点即为抛物线的焦点,为其准线,此时  ①可得                       
证法五(向量与解几结合法):
证法六(斜率法):
 
证法七(射影定理与解几结合法):∵|M1A1|=|y1|,|N1A1|=|y2|,| AA1|=p, 由④可得|y1y2|=p2,故|M1A1|·|N1A1|=|AA1|2,由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的逆定理可知∠M1AN1=90°,故AM1⊥AN1
证法八(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90°):设M1N1的中点为C(x0,y0),则x0=- ,又由①可得y0=,∴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AC|= ,
将y1+y2=2mp与④代入|M1N1|=|y1-y2|=可得:|M1N1|=
∴|M1N1|=2|AC|,即点A在以|M1N1|为直径的圆上,所以∠M1AN1=90°,故AM1⊥AN1
证法九(韦达定理法):在直角三角形中,|AM1|2=p2+y12,同理在直角三角形中,|AN1|2=p2+y22,∴由韦达定理可知|AM1|2+|AN1|2=2p2+y12+y22=2p2+(y1+y2)2-2y1y2=4p2m2+4p2      又|M1N1|2=(y1-y22=(y1+y22-4y1y2=4p2m2+4p2
∴|AM1|2+|AN1|2=|M1N1|2,故AM1⊥AN1     
    以上这九种解法中,解法一、解法三以几何分析为主,解法二以向量分析为主,这三种解法独立于解析几何坐标法之外,后面虽然还有六种解法,但都绕不开一个课本结论:,都用到了解析几何中的坐标法,只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而已。这道题可以为我们明确这样的复习方向:重视教材、重视通性通法,解题既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又要驾驭所学知识灵活解题。
2. 拓展延伸:抛物线焦点弦的性质)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似,它们大都成堆的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找,很可能在附近就有几个!”。的确,在各种资料多如牛毛的今天,当我们发现一道很有价值的高考题时,我们应做一个会采蘑菇的教师,而不该淹没在题海之中迷失正确方向……
2.1上面我们证得AM1AN1,那么图形中还有哪些垂直关系?
结论1M1N1的中点为C,则MCNCCFMN
结论2】以MN为直径的原恰好与准线L相切。
结论3】以MF为直径的原恰好与y轴相切。
结论4】以M1N1为直径的圆恰好经过F点。
2.2设抛物线焦点弦的两个端点,则有定值:和。那么是否还存在其他定值呢?
结论5是定值。(
结论6是定值。(
MON1的位置关系怎样?
结论7MON1三点共线。
结论8设直线MO与抛物线的准线的交点为N1,则NN1平行于轴;
结论9设直线NO与抛物线的准线的交点为M1,则MM1平行于轴。
直线F1M与直线F1N的斜率有无联系?
结论10
结论11】若直线l的倾斜角为,则
3.考生暴露问题
笔者在该题的高考阅卷中发现许多考生都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①推理论证能力较弱,变形化简能力欠缺,很多考生使用解析几何中常规的坐标法,写了很多,就是不见得分点:;②数学基础差,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双基掌握不扎实,有些考生使用平面几何知识证明该题时,连同位角、内错角都分不清;③运算能力差,运算失误,运算不当,变形不当。有部分考生竟得出,或者经过非常复杂的变形才得出;④表达能力差,许多考生在该题的解答过程中,表述凌乱,符号滥用,书写潦草,格式不规范,表述不清,或步骤不全、跨步大、跳跃大,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会做”的题才能“得分”;⑤数学思想淡薄,很多考生根本都缺乏分类讨论的思想及目标消差等意识,很多考生都将直线MN的方程设为y=k(x- ),(k≠0),或忽视讨论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而丢分,或因讨论费时而造成隐性时间失分;⑥思维比较狭隘呆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做题时缺乏目标意识,没有明确的解题方向,面对条件不知如何是好,其实只要对目标稍作分析:,,就可知要证目标AM1⊥AN1成立的关键就是求出,由于涉及两根之积,此时,“设线入手+韦达定理”就是水到渠成的思路了。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做题时缺乏目标意识,没有明确的解题方向,面对条件不知如何是好,其实只要对目标稍作分析:,,就可知要证目标AM1⊥AN1成立的关键就是求出,由于涉及两根之积,此时,“设线入手+韦达定理”就是水到渠成的思路了;⑦缺乏答题经验与策略,“审题慢、答题快”读不懂题或读题草率,观察题目特征不准确,因此有的考生写了很多,可就是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或在遇运算量较大的题目时,不讲策略、不理性思维、不去寻求更好的解法或算法,若将直线MN的方程设为:,则可避免讨论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鉴于以上分析,要搞好解习几何复习备考,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①在解几复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首先是讲清概念,教好定理,然后是注重步骤分析,加强逻辑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数学地表达”:会画图、会用数学形式表示、会条理地叙述解题过程。
②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解几复习时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③不仅要讲直线方程的设法,还要在解几复习中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中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它们的合理性如何,效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习中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原因何在。
④在解几复习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运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掌握解析几何中速算的要领和“简化计算”的各种技巧。
每年高考结束,高三学生才知道许多练习都“白做了”,高三教师才醒悟平时的许多教学和训练都是“无用功”。可等到下一届的高三复习备考时,往往又是由于所谓的“时间紧、任务重”而迷失备考方向:“忙得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哪些教学是无用功,哪些教学与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做研究,不能对学生“想补什么就补什么”,而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高考试题与学生,“学生缺什么才补什么”、“学生缺多少才补多少”。

                                                                  本文发表于(中学数学教育)

 

上一篇: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成绩通报  下一篇:高考试题自身对其解答思路的暗示

相关文章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