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我要留言

那些凤凰娱乐饺子的记忆

2013-03-27 09:04:05 责任编辑: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

 

那些凤凰娱乐饺子的记忆
 黄探
 
我喜欢吃饺子。小时候,家里并不是经常能吃上饺子的,记忆中,逢年过节家里才会包饺子吃。记得最深的大概是过年了,吃过团圆饭后,妈妈就会开始张罗着年夜饭——一顿饺子。首先要用自家种的小麦磨出的面粉揉一个大面团,然后在大八仙桌上擀面团。经过妈妈的巧手,不一会儿一大张圆圆的、薄薄的饺子皮就成了,最后要把这一大张饺子皮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方形。
饺子的精髓应该全在饺子馅上,饺子皮就像外衣。首先要选好肉,通常家里的肉都是办年货时买的或是亲友送的,妈妈会从中挑出一些瘦肉和肥肉,再把肉切成块状。最后把肉块混合在一起放在砧板上,接着便是一阵菜刀与砧板撞击时发出的“哐当哐当”的声音。做饺子馅可大有学问,肉馅要剁得均匀而且细腻,瘦肉和肥肉要完全地均匀地混合在一起,这样饺子吃起来既不会感到油腻又不会失去肉的鲜味。最后在肉馅上切些韭菜末,饺子馅也算完成了。
妈妈做这些活儿时,我有时在一旁看着,当然我是帮不上什么忙的。
这些干完后,在外面玩了一下午的爸爸、哥哥和我就会回来,洗洗脏手,大家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常见的饺子像一顶草帽,富有“创意”的哥哥和我则会时不时地包出一些奇形怪状的饺子。有时我们会趁这个机会,拿剩余的面团当橡皮泥玩。有一年,哥哥把一枚洗净的五毛钱硬币包进了饺子里面,不仅祝福吃到那个饺子的人健康幸福,而且寄寓着对来年美好的期待。虽不是有鲍鱼海参的大餐,也不是要赴豪门盛宴,可一家人在一起吃着这象征团圆、美好的饺子,也是其乐融融。我想对我来说,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如此了。
我一直以为只有用柴火在灶上煮熟的米饭才是最香的,饺子也是一样。灶膛里的火烧得旺旺的,烤红了我的脸;干柴不时发出“毕毕剥剥”的响声,似乎它们也嚷着要分享这浓浓的年味儿;厨房里香喷喷的饺子味儿和炊烟一起缭绕——不知道这情境为什么一直能记得这么清楚。
后来,在一个极平常、极平常的冬天里,妈妈走了,走得那么突然,简直让我手足无措,我甚至没能见到她最后一面。当看到妈妈静静地躺在床上时,我知道我们这个家添了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最疼爱、最关心我的人离我而去了,而那时,我也只想到这一点,我没想到过去的那些温馨也随妈妈而去了。这之后,为方便照顾我们,爷爷奶奶搬到家里来了。我记得那年的团圆饭是婶婶帮着做的,小小的我也能感觉到年味已大不相同了。因为是过年,大家还是高高兴兴地说话,吃饭。可是我总想哭,而却终究没能哭出来。
家里的庄稼,爷爷奶奶还在种着,爸爸一人在外挣钱,家里的生活也日益好转。每次回家,爷爷奶奶还会包饺子给我吃。饺子皮是买来的,呈规则的圆形,薄厚均匀,而且很白,不似自家面粉擀出的饺子皮那般厚重;肉馅在买肉时已经用绞肉机做好了,回来时直接拿来包就好了。我在姨妈家时,吃的饺子更是直接从超市买回来的,速冻饺子,味道更符合大众的口味,质量也好。只是吃到嘴里,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东西。
上次假期的第一天晚上,我和爸爸一起到叔叔家吃饭,吃的是饺子。因为婶婶刚生了一个小儿子,所以爷爷奶奶都在他家照顾。我坐在灶膛前的小凳上烧水,柴禾是农家里很常见的稻草把子。灶膛里的火烧得旺旺的,不时从中蹿出火苗,我能听得到锅里的水在“咝咝”地响。叔叔坐在我旁边剥花生,准备他们的下酒菜,爸爸和奶奶在堂屋里包饺子,小堂弟还在摇篮里安稳地睡觉,白色的灯光静静地洒满了整个屋子——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温馨。自从上高中后,我离家独自在学校生活,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学校食堂里当然也有饺子,小小的方便碗一碗饺子,两块钱,一个方便碗和一双方便筷,两毛钱。当我独自一人坐在人来人往、拥挤嘈杂的餐厅里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念我的妈妈,我的家,还有我家的饺子。
想到妈妈和饺子,我又想到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长年在外工作,老家只有他妈妈在家。一年要过年了,他提前打电话对妈妈说今年无论多忙也会赶在大家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妈妈的激动和喜悦之情自然是难以言表的。为此,年轻人的妈妈为这顿团圆饭准备了好几天,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她还精心包好了儿子喜欢吃的饺子,就等着儿子回家煮饺子了。就在儿子快到家时,这位妈妈突然想起饺子馅没加盐,她急得团团转,心里骂自己老了,没用了,连儿子喜欢吃的饺子都做不好。后来她竟想到一个办法:借来一个干净的注射器,往饺子里一个个的注入盐水。年轻人回家后,妈妈看着儿子高兴地吃着饺子时,她自己高兴得像个孩子,并得意地告诉儿子:知道吗,你妈妈可聪明了,饺子馅忘了加盐就给它们“打针”。年轻人听到这里,心里不觉一酸:自己长年在外工作,东吃一顿,西就一餐,咸的要吃,淡的也要咽,谁在乎过自己的口味?
当时读完这个故事,心里也没太在意。现在竟又一下子想到这个故事,只觉得心里很难受,又羡慕那个幸福的年轻人。妈妈在世时,我在读初中,她总是担心我吃不好,穿不暖,但她也知道,必须让儿子学会独立地走好自己的路——这心情,就像放风筝,她明明舍不得,但又要让我飞得更高。而我就是那支飘摇的风筝。只有当我回家了,她才会在灶台上好好地做几个菜,吃饭时还不停地往我碗里添菜,同时还会絮絮叨叨地教我照顾好自己。其中的话大多已忘记了,只是她那张脸一直刻在了心里。
现在回家了,我还时不时地在灶前坐坐,帮奶奶烧烧火。小小的厨房,熏得灰黑的墙壁,冒着炊烟的灶台,依然如故。一幕幕地,我甚至都能看到一个个熟悉的身影走过,可就是再也没能见到一家四口围坐在一起吃饺子的情景。
未来很遥远,也许灶台、柴火和炊烟都会和我渐行渐远,但那些凤凰娱乐饺子的记忆永远存在于我心灵的一角。
 
点评:文章语言质朴,不事雕琢,但字字真切,句句动人;满腔真情自然流露,摒弃了无节制的宣泄。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手法运用自然而娴熟,有大手笔的沉稳、内敛与成熟的风范!我想,唯有以真情为文,才能达到这种境地。(指导教师:钟学良)
 
 
 
 
 
 

上一篇:年少时的第一次想家  下一篇:二 叔

相关文章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