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我要留言

如何将课堂讨论引向深入

2013-03-27 09:54:26 责任编辑: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

内容提要:
一、
教师革命是根本。
1
、打破传统思想;2、冲破教材局限; 3、突破教案预见;4、敲破陈旧常规
二、 学生基础是保障。
1
、良好的行为习惯;2
训练正确的思维方式;3、教给一定的表达技巧;4、构建丰富的知识储备
三、
课堂策略是关键。
1
、创设宽松的环境;2、设置适度的内容;3、选择热门的话题;4、采用机智的点拨;5、保证足够的时间;6、授予深入的方法;7、开放思维的空间;8、实施鼓励的评价。

   
课堂讨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法之一,也是教育发展的必有教学形式。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主体教育,而讨论就能充分体现主体性。然而,现实的课堂讨论如何呢?大多是拘泥于教材,局限于教案,由老师着展开。这种讨论显然不会带来质的飞跃。就此,笔者从实践的角度谈点拙见,以求方家。
   
一、
教师革命是根本
   
随着经济的一体化、政治的多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到来,我国现行
教育将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因为它也要与世界同步。作为教师就应具有高屋建瓴的视角,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就应敢于彻底打破陈规,除旧鼎新。只有尽早改革,才能尽早适应。落实到教学,尤其是课堂讨论就更是如此,只有教师真正开放,学生才有真正开放的可能。因此,要将课堂讨论引向深入,教师必在以下方面努力。
    1
、打破传统思想
   
传统的
教学思想虽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但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却也有很多偏激的现象。我们把教学称为教书,认为学生是无知的等等。过分地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当今时代不同了,教育对象、环境、要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条件、环境变了,因而性格特征,知识结构,社会、学校、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我们与以前一样,仍然保持师道尊严的模样,在学生面前,我行我素,权威形象不可动摇的话,学生是绝对不会认可你的。学生不接受你,你的教学会成功吗?讨论更是这样,它需要大家放胆投入,放胆思想才会踊跃。因此,我们教师应彻底打破传统的观念,要充分相信学生,要以发挥和发掘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为目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我们认为只有思想的真正解放教学才会彻底变革。
    2
、冲破教材局限
   
讨论
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思维能力是根本。在教学实践中抓纲务本成为一度时间的教学纲领,即使现在也有重要价值,但我们如果机械、呆板,不能辨证、灵活地使用教材,过于拘泥于教材,那么讨论教学时,就会给学生思维带来众多限制。学生思维有了时空的局限,思维就不会畅达,思维不畅达,大脑就会抑郁,增加疲劳就会减少兴奋,当然讨论的目的也就难于达到。因此,要将讨论引向深入,就应允许讨论突破教材的束缚,让学生思维纵横跌宕,张弛有致。
    3
、突破教案预见
   
教案是
课堂教学的实施蓝图,是教师课前经过钻研大纲、教材,结合实际设置的教学方案。教案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的目标,措施和进程。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要是学生讨论放胆,不管你编教案时考虑得如何仔细,学生常常会突破你的预见。当然不可避免学生讨论的结果有可能很天真,很滑稽,甚至不着题旨。但众多经验告诉我们,凡这种现象,只要我们能因势利导,相机鼓励,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因此,切忌见学生讨论与教案有越轨就草率刹车或批评指责。我们要充分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4
、敲破陈旧常规
   
要使讨论深入进行,不但思想要解放,而且一些陈旧的规定也应摒弃,不然虽思维畅达驰骋,而受到
课堂规定的制约,讨论深入也是无法实现的。多年来,课堂上正襟危坐,洗耳恭听,举手发言,师问生答已成传统。如有谁的课堂行为不整齐,如有谁在课堂上未经老师允许发了言,如有谁没听清老师所讲,转头向旁边或后排的同学询问了,都认为是现象异常,极大的违规等等。这类规定实在是有违现代课堂的需要。尤其是讨论教学,讨论的目的本身就是突出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如果我们将讨论要素规定过死,讨论是绝对无法深入的。因此,我们应对一些课堂陈旧性常规进行大胆改进,从而让学生真正能够解放手脚。
   
二、学生基础是保障
   
要将讨论引向深入,学生基础是前提,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深入讨论才有保障。同时,我们还应明白,针对学生而言,讨论深入是相对的,渐进的。因此,我们既不能因过高期望而失望,又不能放任自流,随其发展,而应循序渐进,着力培养。
    1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虽然反对过死的
课堂约束,但要使讨论有序地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允许交流,甚至下位,我们允许辨驳,甚至争论……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乘机嬉戏,扯皮、捣乱,何以谈其深入。因此,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应对其讲明道理,规定必要的限度,同时,我们也应做到逐步过渡,逐步放开,以此确保讨论秩序的正常化。
    2
训练正确的思维方式
   
讨论是沿着中心问题展开的。问题的主旨需要寻找论据去论证论题。其间比较、选择、辨析、推理等,无不需要准确、严密的思维过程。我们将讨论引向深入,如果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不仅结论可能是荒缪的、离题的,而且还浪费时间,耗费精力,混淆视听,模糊观点。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常规的思维方式的
训练,力求让学生在剖析、回答、追溯、辩驳、论证问题时,能抓住要领,选准捷径,少走或不走弯路。
    3
、教给一定的表达技巧
   
在讨论中,不管是罗列内容,据理辩驳,还是论证自己的观点,都需自己陈述。而且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总希望自己的陈述思路明晰、表述清楚,达到最佳效果。初中生,尤其是低年级,表达方法还不很好,言不由衷的现象普遍,更谈不上技巧的具备。因此,要将讨论引向深入,还有待教给学生一定的表达技巧。让学生在讨论中具备不浮不躁、不急不慢的心理因素,具有吐字清楚、逻辑严谨的表述方法。
    4
、构建丰富的知识储备
  
深入讨论除要具备一定的习惯和技巧外,最重要的还应是知识储备量的问题。知识丰富,讨论时论据就可信手拈来,论据充分就可做到精当贴切、确凿有力。我们要将讨论引向深入,显然就有待引导学生平时多读书刊报纸,多观察生活,体验社会,多思考分析。这样,多积累多运用,学生的知识积淀厚了,对问题的看法显然就会提炼出较准确的观点,就可具有较独到的说法。
   
三、
课堂策略是关键
   
课堂讨论涉及的因素很多,它包括客观环境、学生心理、话题内容、时空范围、教学机智、评价技巧等,要将课堂讨论引向深入,就得将这诸多因素精心设置、科学安排,使其发挥整和协调的作用,否则,某一设置不合理,某一安排不科学,就会前功尽弃。因此课堂策略是课堂讨论引向深入的关键。那么在组织课堂讨论中怎样体现课堂策略呢?
    1
、创设宽松的环境
   
首先是创建良好的人际环境,包括友好亲密的同桌,团结奋进的集体,平等和善的师生关系。其二、是建设温馨和谐的教室文化。从班训到黑板报,从名言警句到各类专栏,都充分体现人文色彩。第三,建立学生认同的制度文化,从而变外界干涉为自动约束。总之,让学生身居其间,充分享受爱的滋润,充分体验主人的角色。我们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组织讨论,能不顺利吗?
    2
、设置适度的内容
讨论内容的适度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量的恰当,问题要简短明了,要防止不能因不理解问题或问题多了而影响讨论的开展。其二是难度要适中,要照顾绝大多数学生有言可发。其三是力求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弹性,要让学生在讨论中具有自由拓展的空间。做到了这三点,学生在讨论中才有深入的可能,否则闭门杜撰,不看学生实际,问题浅了学生感到寡淡无味,问题难了学生又无从下手,当然也就没有深入可言了。
    3
、选择热门的话题
   
热门话题不仅能联系生活,解决认识上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能促使和调动学生踊跃参与讨论。因此,热门话题是使讨论引向深入的有利因素。那么怎样选择这类话题呢?如:其一,联系生活,如学《狼》后组织讨论狼有优点也有缺点,现实生活中有这类的人吗?举个例说说。其二,问题转化,如果木兰用了尚书郎,用现代人的眼光一般会怎样看待她?其三,巧妙嫁接死海不会干为什么?融地理、语文、数学一体。总之,只要你作个有心人,那怕是历史久远的内容,抽象的数理知识也可变为生动有趣的话题。
    4
、采用机智的点拨
   
在学生讨论中,学生最不愿老师牵着不放,或浅尝辄止,或越俎代庖,然而在讨论中学生又常出现卡壳现象,这就表现出典型地存在着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那么,怎样让学生既心理平衡,又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讨论呢?我们认为,至少办法有三,其一,旁敲侧击,不直接指出该怎样,而是侧面提示。其二,牵线搭桥,有时讨论中,就缺一过渡,学生很难翻坎。这时
教师可相机辅助。其三是女娲补天。有时问题已经讨论接近尾声,就只差一点,教师给予补出,使其天衣无缝。
    5
、保证足够的时间
   
保障足够讨论时间,也是使其讨论深入的重要因素。因为讨论深入在时间上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就问题而言,找出了圆满的答案。二是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因此,找出答案需要时间,让大家表达思维得到锻炼更需要时间。如果我们以找出答案为目的,那么讨论只是为冒尖生提供了演练的机会,而大多数学生却只起到了陪衬的作用。所以,一般来说,既然组织讨论,就应给足讨论时间。
    6
、授予深入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要将讨论引向深入授予一定的深入方法也有必要。如:追溯。寻根索源,穷追不舍,尽其所有;辩驳。吹毛求疵,见缝插针;补充。互找遗漏,互相支持共同提高;求异。力求不同,突出区别,寻找差异;创新。独出心裁,争当首例。掌握了方法,你再大的劲头也有了使出的凭借和依托。
    7
、开放思维的空间
   
首先是
教师自身的开放,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本身的开放,才会给学生以心胸豁达与坦荡,视野的开阔与独到的潜移默化影响。二是导的开放,开放了的导,教师才会有耐心和宽容,才会真正站在学生一边思考问题。三是练的开放,因而开放就自然会有不能不说允许胡说’”的讨论模式。四是教给拓展思维空间的方法。比如范围的变换,用度的转移,联想对比等。总之,只要从根本上解开了学生的思想顾虑,学生的思绪就可海阔天空,任意翱翔。
    8
、实施激励的评价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学生更是如此,他们表现得更突出,更强烈。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讨论中,相机鼓励很有必要。当学生在满足了成功欲望之后,情绪就会更亢奋,思维就会更活跃,态度就会更积极,行动就会更投入。不过,鼓励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准,一定要在学生仍在兴奋之时顺水推舟,因势利导。鼓励也应真
心诚意,要用孩子的心理去看待成功。否则,学生已心灰意冷,鼓励言不由衷都会引来相反的效果。

上一篇:导学案三字经  下一篇:英国学校也分“快慢班”

相关文章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