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我要留言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2013-03-27 09:49:29 责任编辑: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加强和改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的实施,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实施意见。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要精神,应进一步明确高中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础的重要任务和职能。其核心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观点的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课程,从核心价值看,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看,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看,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方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举措。我们应该从这个高度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性质。
二、课程理念
高中思想政治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确立新的课程理念。
(一)在课程目标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的理论品质。新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教育学生。
(二)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即要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课程的出发点;注重学生成长“特点”,即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把握好高中阶段的成长特点,这是课程的着眼点;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即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回答好当前形势下学生成长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以科学的知识来启迪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这是课程的着力点。
(三)在课程建构上,着力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在课程实施上,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切实加强课内外的实践活动要求,切实增强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提高认识,形成方法;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充实思想,提高觉悟。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同时,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做到目标开放、资源开放、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的内容、方法、过程、结论和评价的方式方法开放,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在课程评价上,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新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要着力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方法和途径,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对这些目标的理解,有助于全面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标准。
(一)总目标与分类目标的关系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是综合各个具体模块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教育教学目标,它对各个模块教学具有导向作用。从知识目标角度看,包括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成果、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常识等;从能力目标角度看,包括有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生活能力等;从情感目标角度看,包括有正确的生活态度、思想情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分类目标具体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出18条要求。教师要明确三个目标各自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每一条目标要求的内涵。同时要把握它们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目标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是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思想政治观点为主体,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因此要特别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和实现。
 
总   目   标
分   类   目   标
知识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
○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
能力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
○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
○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
○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
○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
(二)三维目标的关系

知识目标:
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
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力目标:
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想政治观点是主体;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达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要遵循的规范。它反映了由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目前更为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转变。但如何在课程内容的整合过程中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课程框架的必要前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上述图示表达了本课程内容目标的整合理念,把握其特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三个维度来表达课程目标,并不意味着从三个维度分别实施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目标的设置与表达中,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三个目标维度的关系。就课程目标的实施而言,它是一个整体,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当我们把它们转化成内容目标时,必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从整体上将所有课程目标细化为内容目标,贯穿在所有课程模块中实施,但每一个课程模块的内容目标又各有其侧重点。课程目标的实施既具有整体性,也具有不均衡性。换言之,课程目标同每个模块的内容目标都有联系,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着眼于知识内容的选择,过去是学科概念决定知识内容的取舍,现在强调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优先目标,实际上意味着在处理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时,要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知识点的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
4.着眼于教学内容的组织,这种以能力发展为主导的组织方式,其实质性的变化是:过去只遵循理论逻辑,现在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同强调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优先目标一样,它体现了从“以知识为本”到“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它们各有不同的要求,体现了不同的层次性,其中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灵魂。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相互代替。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知识目标是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知识的基础,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获得学习的方法,提高实际能力,实现情感的发展,进而发展健全的人格,因而它是其他目标形成的基础。能力目标是要掌握终身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它是中间层次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以前两个目标为基础,要求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制观念、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实现价值观的升华,它重在体验与感受,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当我们把它们转化成内容目标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三)课程目标的特点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目标设置,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本学科新课程的特点,这种特点既反映在与其他学科的横向比较上,也反映在思想政治学科新老课程的纵向比较上。其中突出的特点是:内容选择由过去的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转到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组织方式由过去的只遵循理论逻辑转到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
四、课程设置
(一)了解课程结构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课程总体框架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思想政治》被列入“人文与社会”这一学习领域,包括四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Ⅰ模块和若干选修Ⅱ模块。各模块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课程模块结构图如下: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课程设计
选修课程
 

 
 
 
 
 


1
经济生活
思想政治
2
政治生活
思想政治
3文化生活
4生活与哲学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经济学常识
国家和国际组织
科学思维常识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根据本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兴趣开发的课程

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必修模块中“思想政治1、2、3”分别讲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常识,以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分别是整合这三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4”则是上述三个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即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整合这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这四个模块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2个学分,共8个学分。
选修课程是为所有希望进一步发展的学生,提供的自主选择修习课程。选修课程分为选修Ⅰ课程模块和选修Ⅱ课程模块。
选修Ⅰ课程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课程,由六个模块构成,它们是四个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相对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更依赖于相关的理论逻辑,更显现学科的“专业拓展”特征,更具有“探究性”的色彩;而相对于大学课程,它们则淡化了学科的体系结构,采用“专题”的组织方式,并多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更多地反映学生对有关“问题”的关切。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各地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开设好选修课程。六个选修模块中的每个模块均为36学时,2个学分。
选修Ⅱ课程是普通高中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组织开发的选修课程。它有利于提高国家课程的适应性,从而实现国家课程、地方校本课程、学生需求的三者统一,构成思想政治学科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学校应组织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依据当地的课程资源,研究和开发若干门校本课程。
(二)把握课程内容
1.必修模块
四个必修模块内容标准以表格形式体现。每个模块都有一段文字说明本模块的教学基本目标,并分单元提出“内容目标”和“提示与建议”。“内容目标”主要列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示与建议”主要是对一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中可采用的方式提出建议。新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各模块内容的功能如下。
必修1(经济生活):改变现行课程内容(经济常识)遵从学科体系的规范,内容不再要求面面俱到、体系完整,而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为背景,立足中国、着眼特色,沿着为何生产、谁来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的线索,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经济现象,以及各种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提供富有应用性的知识,并从中引申出相关的道德意义、思想政治观点和经济学原理。引导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使其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必修2(政治生活):改变了现行课程内容(政治常识)远离学生生活、缺乏参与性的状态,立足中国、着眼特色,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着眼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所应有的基本素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政府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说明人民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必修3(文化生活):作为新增设的课程模块,着眼于高中学生在现实文化生活中的问题,讲述文化认同、理解和选择的意义以及文化的多样性。课程以十六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而展开。引导学生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必修4(生活与哲学):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一以贯之,走出以往课程的学科模式,以“求真务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为主导,以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问题和事例为基础,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集中进行“三观”教育。
掌握以上四个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要把握三个问题:
第一是内容规范,即“教什么”的问题。把握这个问题,主要应该抓住“内容目标”中的关键名词、观点或原理。
第二是能力目标,即“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把握这个问题主要应该抓住“内容目标”中的关键动词,如解析、归纳、描述、说明、识别、树立、评议等等。
第三是教学建议,即“如何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通过“提示与建议”的内容来表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一些重要的、或以往课程中没有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要求给予重视;二是活动建议,即根据相应的内容目标,提出开展课内外活动的要求,如撰文、讨论、讲演、辩论、调查、设计、演示、点评等等。
2选修模块Ⅰ
选修Ⅰ六个模块的内容几乎都是新增设的内容,和必修模块课程比较,它以“专题”形式呈现,没有明显区分教学内容的章节,给教师的理解和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应认真学习研究。
选修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可作为政治理论教育的拓展性课程,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程,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相对于中学的历史课和思想政治的必修课程,它较为系统、集中地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于高校的同类理论课程,它采用的是“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
选修2:经济学常识作为“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的拓展课程,旨在进一步提供一些基本经济理论方面的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与通常讲述经济学原理的学科课程不同,它是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线索,有选择地采用专题方式,通过介绍重要人物的理论观点,及其对当时和后来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经济现象的认识。
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是“必修课程2——政治生活”的拓展课程。相对于政治生活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国际政治为框架,着眼于“三个面向”的要求,在现代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国际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主要国家的特点和问题,明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知道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组织,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和国家观念。
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是作为“必修课程4——生活与哲学”的拓展课程。相对于必修课程,它着眼于思维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更具技能性和应用性,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地思维。本课程以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把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本课程的重要价值。
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可作为法律教育的应用型课程。本课程侧重于讲述在民事关系和诉讼程序中,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针对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民事纠纷,提供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面对现代社会,不断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运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作为“文化生活”的拓展课程。本课程进一步从理论意义上阐释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直面当代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伦理问题和困惑,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进一步丰富道德建设的时代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判断与选择的能力,提升道德境界。
掌握选修课的内容标准,要抓住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是序言,即每个模块的第一段文字阐述。它提出了本模块教学基本要求和目标,是教学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目标。
第二是理论要求,即每个模块列出的基本问题和要点。它类似于必修课的“内容目标”,同样包括有知识范围和能力目标两部分,可参见必修模块的要求把握。
第三是活动建议,即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活动与实践。这些活动与实践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充分反映选修课的特色,需要认真开展,以增进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教学建议
(一)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教育教学受到多元价值取向、多渠道信息来源、新时期青少年新的心理特点以及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观念多元化的社会,如果没有一个先进的主导意识来统率全局,将导致人们的思想混乱,行为失范,生活无序。因此,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认识、评价事物的科学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2.科学选择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应增强教育教学改革意识,用新课程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指导教学工作,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基于案例教学的方法,基于问题教学的方法,基于情境教学的方法等;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等方式,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富有启迪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与经验,引导学生思考与体验,帮助学生求得新的发现;与学生共同开展领悟知识、观察生活、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加强教师自身的体验和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达到师生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教学要以学科科学的逻辑顺序来展开,初步构建模块知识结构,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奠定认知基础。同时要以生活为主线,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评价生活事件,解决生活问题,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认同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加强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基本观点,发展基本能力,形成基本信念。加强实践活动是时代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课程标准中强化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因此,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处理好知识和活动的关系问题,依据教学内容,努力促进有关内容教学活动化。
4.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明确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学会选择、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积极推进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探索、形成方法、主动发展。
5.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大胆创新教学内容结构,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工具开展教学活动,克服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少的困难,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在教学设备运用过程中,要克服形式化的倾向,使手段为内容和目的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服务。
6.树立德育的整体意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中学德育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与不同学段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渠道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情况和大学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和针对性。要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和其他专题教育,紧密联系各个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学,体现教育的继承性和时代性特征。
(二)合理安排必修课程,做好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
我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三学年教学计划,可参考下面提供的二种模式选择使用。二种模式也可以交叉配合使用,学校亦可根据实际作适当调整,或按照学段来安排。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与选修课程三学年教学计划表1
年级学期
教学内容
每模块学时
每模块周学时
模块学分
高一
第一学期
经济生活
36
2
2
第二学期
政治生活
36
2
2
一二学期
选修模块
36
1
2
高二
第一学期
文化生活
36
2
2
第二学期
生活与哲学
36
2
2
一二学期
选修模块
36
1
2
高三
第一学期
其他选修模块
36
2
2
第二学期
高考复习
 
 
 
注:各个学年的选修课程,必须同时安排2个以上模块。每个模块可以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每周2课时,也可在一个学年内完成,每周1课时。同时应该开设时事政策教育课程。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与选修课程三学年教学计划表2
年级学期
教学内容
学时
学分
高一
第一学期
经济生活
36
2
第二学期
政治生活
36
2
高二
第一学期
文化生活
36
2
第二学期
生活与哲学
36
2
高三
第一学期
选修……
72/2模块
2/每模块
第二学期
高考复习
 
 
注:在本模式中,在高三第一学期必须同时开设多个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每个模块建议安排在一个学段内完成,每周4课时。同时应该开设时事政策教育课程。
对于必修模块修习后未能合格并获得学分的学生,必须进行重修。选修课修习后未能合格并获得学分的学生,可以重修,亦可以改修其他模块。
各地各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必修课程。必修课程的学习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各模块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可以以一学期为单位,每周2学时,也可以半学期(一个学段)修完一个模块,每周4课时。四个模块全部修完可获8个学分。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兴趣、家长期望、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实际条件等因素开设选修课程。教师要对学生加强选课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制定修习计划,鼓励学生多选择本学科的有关模块进行修习,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选修课教学落到实处。选修课程可以集中在高三上学期开设,亦可穿插在必修课程中,在高一二年级进行。每周2学时,一个模块36学时,2个学分。建议每所学校至少同时开设两个以上的思想政治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在教学计划的落实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活动课时间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和其他专题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和其他专题教育可以课程化,以专题的形式开展教育。每周可安排1课时,每个学期1学分。
六、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通过课程评价对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进行监控,达到促进课程的发展与完善、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凤凰娱乐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控,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评价的基本要求
1.突出思想素质的评价
过去思想政治课教学过于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考试成绩,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教师。新的课程要求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教师在具备课程实施的基本能力之外,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表现。因此评价要坚持目标多元化的原则,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创新精神和各种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更要突出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全面、客观地记录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际行为的变化;重视教师教书育人的情况,全面反映教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的表现。
2.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学习评价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教学评价是以专家领导为中心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压抑了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影响了教育和教学的效果。新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评价对象本人、同事、家长、专家、领导等都应作为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取多种形式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使评价更全面、真实,更好地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功能。
3.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激励功能的发挥,使评价成为全面发展的动力。一方面,要尊重评价对象的智力差异和个性差异,不要以单一的手段和统一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对象,而要采用开放的评价方式,激励被评价者的个性发展、特长发挥、大胆创造,促进对象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进步。另一方面,对评价对象的各种能力发展状况(如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与他人沟通合作能力、收集筛选多种信息、辨析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等能力,又如教师理解课标、处理教材、搜集资源、处理信息、选择教法、实施教学、评价学生等能力),都要用发展的眼光、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地肯定,以诚恳的态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励对象在教与学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做到持续发展。
4.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传统的教学评价,着重对结果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评价对象的教学任务和学业的完成,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各种能力的提高,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因此评价必须坚持发展的原则,注重过程的动态化,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发展的过程,从教学的各个阶段入手,综观全过程,及时反馈各种信息,调整教学,促进发展。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二)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评价高中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全面分析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模块评价包括以平时学习过程评价和模块考试为基础的评价。两个部分的占比由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探索确定,建议先按3:7或4:6实施。
学生学分的认定,以模块评价结果为依据,由任课教师负责。学生认真完成规定的学时数,学习表现和模块考试成绩达到合格者,给予本模块的学分。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分要求、通过全省学业水平考试,即为本学科学业成绩合格。
2.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应该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情况、教学业务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课程开发利用能力。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学情况。教师教学评价可采用开放的评价方式,评价要有利于激发教师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促使教师做出良好的行为表现,保持对本课程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信心。要探索与新课程理念、模块教学实际相适应的教学评价制度。
(三)评价的主要方式
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谈话观察、项目评议、展示表演、行为考察、个人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的应用,研制科学便捷的评价工具;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考试评价,建立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考试评价方式。在考试评价中,要进一步探索考试命题改革,促进考试命题科学化。要认识客观性试题在考核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方法、推理过程、知识运用等方面的不足,探索多种题型,加强对思维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
1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观察与测试、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应该包括平时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主要由学校组织,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日常考查等。要通过个人成长记录,如实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活动、撰写小论文等方面的成果,如实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以及高中三年来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动态过程。考试评价包括模块考试、结业考试,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运用综合的、开放的题型。
2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要采取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式评价方式。教学评价要逐步探索和建立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师发展的课堂评价体系,特别要关注教师是否认同并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而不能简单地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
七、资源开发建议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学校和政治教师要树立开放的、多元的大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努力为学生拓宽学习途径,创造实践条件,增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学校要配备涉及社会科学、时事政治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文字与音像资源。
(二)教师、学生是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要努力从课程的执行者发展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评价者,努力提高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的能力。要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不断积累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等资源,建立起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库。
(三)为增强实践环节,除完善原有课程资源外,特别要善于发现校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乡土人文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注重开发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课程资源,聚集各方面积极力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四)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在进行必修和选修Ⅰ教学的基础上,应根据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需要,结合新课程教学内容,挖掘教学资源,联系当地实际及学生实际,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以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多样发展要求,更好地完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五)加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整合力度,充分运用信息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为课程目标的展开与实现服务。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加强合作学习和研究活动。
八、保障措施
(一)认真抓好师资培训工作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各校要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教师人数,保证课程的正常实施。要选配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新课程的实验工作。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边培训,边上岗”的原则,系统扎实地做好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各校要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在师资培训中,应注意:⑴除了集中培训之外,更多采用重点下移、送训下基层的方式,争取更多的骨干教师能够得到较高水平的培训;⑵培训方式重视实用性,以实际案例分析培训为主,让教师了解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⑶训前要加强研究学员情况和课程要求,科学设置作业,要求学员认真思考完成。
(二)建立新课程实验指导制度
成立省级思想政治学科专家指导组,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开展活动,对全省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材的使用、课程改革的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指导,组织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学科教研活动,负责收集、分析、研究与总结思想政治学科教材的试验情况等,帮助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
市、县(市、区)要相应成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教学指导小组,负责对辖区内新课程标准教材的使用、课程改革的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指导,拟定本辖区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意见,组织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学科教研活动,负责收集、分析、研究与总结思想政治学科教材的试验情况等。
各级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指导小组,要注意研究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对学校试验工作提供具体指导,并为同级课程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提供决策依据。
(三)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研制度
教学实施离不开教研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障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要求我们改进和完善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作用,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如:各级教科研部门要积极组织思想政治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新课程专题研讨活动,促使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课学术团体的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教学研究;要组织开展新课程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评比、课件制作评比、教学案例分析评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科评优活动对教师学习研究的激励、导向、交流、合作作用;针对目前新课程实验教学课程资源不足和开发利用不够的实际,注意加强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网络教研平台和资源库的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要建立有效的校本教研机制。依据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建立、健全并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把基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课例研讨活动制度化,强调授课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强调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等。
加强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注意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注重基于问题、基于实践的行动研究,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善于把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用课题研究的成果推进教学,在教研活动中展示、推广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让更多同伴分享经验、分担困惑。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课程背景下,要特别加强对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四)加强学校教学质量监测
充分发挥质量监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开发和利用监测信息,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科学、翔实、便捷的统计数据和分析资料,促使学校在按要求保证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开设、教学时间和师资配备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五)建立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
思想政治课是加强和改进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加强和改进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组织保证。
各地要建立多种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探索思想政治新课程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相关文章

  • 暂无内容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